云阳文艺网 时间:2023-05-08
时代的呼唤,命运的交响
——浅议蔡晓安《返乡记》乡村情怀的现实书
文/周其伦
重庆市云阳县青年作家蔡晓安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返乡记》,2023年1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倾情出版,为当下文学创作中方兴正艾的乡村振兴题材长篇小说阵容,增添了一抹璀璨的明媚。
长篇小说《返乡记》,是一部正面刻画乡村青年在时代的大潮中通过不断地进取拼搏,真正实现了自身价值的现实主义力作。作者很用心也很深情地塑造着高福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平行的百姓视角去体察一代人生活的变迁,瞩望他们精神世界的充盈,将乡村振兴的宏大表达,精巧地放置在人性挣扎和命运涅槃的交响中去历历呈现,让人物活色生香的情感转圜严丝合缝地对应到现时农村情态的方方面面,饱满而深刻地描摹出人们的满腔期冀和家乡巨变的深沉爱恋,作者的这种难能可贵的故土情怀,也是他这部作品在艺术建构中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在我准备构思撰写这篇文章时,刚好受邀参加了一次在重庆七星岗通远楼重庆文学会客厅举办的文学活动。彼时,我徜徉于那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感受着文学带给我们大千世界的适宜与和煦,猛然间发现了蔡晓安的中短篇小说集《岁月是一条蜿蜒的河》陈列其间,于是,我与他近些年来很多次的关于文学的沟通交流便浮现在脑海。我是在阅读他的《岁月是一条蜿蜒的河》才感受到他丰沛的文学情怀的,从那以后,我每次在读到他的作品,便多了一些打量。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澎湃,也能够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所发散出来的艺术气场欣赏到一种特有的质感。前段时间,我还特地为他即将出版的另一部小说集《小城微光》撰写了序言,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文学追求中那扑面而来的炽热。如果说,我以前比较关注他的是,他对各色小人物呼之欲出的描摹的话,那么,这次我从他的《返乡记》里则能够感受到他在时代的潮起潮落间,对熟稔的故乡大地和丰沛的家园情怀的一次非常给力的瞻望。
蔡晓安的《返乡记》,所记录的是一个偏僻乡村的生活图景,这样的图景对我这个曾经下乡插队近五年的老知青来说,肯定不会陌生,而近些年,我还多次与包括云阳县在内的很多作者到过多处类似的乡村采风,当然,现在的乡村生活与我当年插队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我还是特别能够到乡村里那种的那种气场,因此我在阅读《返乡记》时,可能会比很多人多了一份关切。
蔡晓安的小说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平实跌宕,叙述语言亲和真诚,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文字拿捏惟妙惟肖。而长篇小说《返乡记》,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在广阔意蕴上的可喜伸张。首先,这是一部建构庞大的长篇,它对作者文学功力的考量是相当严苛的。其次,作者的眼光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的成败得失,而必须有对时代对命运的思考和匠心。读完《返乡记》后,我感觉作者的把握还特别到位,他自如地故事的核嵌入进主人公对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努力中,这就为他今后的文学跋涉之路增添了更多的变数,让他的文学踅摸多了一些泥土的芳香与厚重。
《返乡记》从高福星、李巧妹夫妻俩在外打拼多年后,由于投资的失败,带着满身的疲惫和空空行囊回到家乡起笔,将他们在故土的宽厚大度中立住脚,并义无反顾地从再次创业中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描摹,再现了新一代农村青年在时代呼唤和命运涅槃中的精神升华,这样独特的印记让我们领略到蔡晓安文学视野的宽阔。 《返乡记》里的高福星,与众多的农村青年一样,也曾经受不了偏僻乡村的闭塞落后,幻想着到大城市去闯荡一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渴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应该说,这样的愿景对任何人都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知识储备,也注定了他们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打拼必定会踉踉跄跄。而高福星和妻子李巧妹在当年的出走,还有着试图逃避换婚陋俗还多少有了一些私奔的意味。毕竟,李巧妹的父母是准备让她为哥哥娶媳妇传宗接代作出牺牲的那一个人。他们当年的出走,必然会给这个山村带来震荡和给巧妹一家带来痛不欲生之感肯定无法磨灭,而妻哥李如意对他们的恨更是咬牙切齿。
如今,这小两口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又猛地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乡,所以,“家乡”一开始对他们的接纳也多少显得有些不尴不尬。高家的老屋因为常年无人居住而倒塌,只剩下残破的屋基冷漠地注视着他们,而此时的他们又因为政策上的原因享受不到吃低保的待遇,相邻们的冷嘲热讽抑或是幸灾乐祸也是可想而知。夫妻俩四面楚歌时,高福星的发小、老同学,现任的村支书孔先行对他们施以援手,才使得他们能够在残垣断壁的屋基上搭棚栖身。李巧妹的哥哥李如意,当年因为他们的出走错失了一桩“美好的因缘”,后来又因为妻子接受忍受不了这里的贫困而弃子离家,他孤独地带着儿子生活,还好村里将他定为贫困户,每月的低保金可以勉强度日。像李如意这样的人,想要他内心对当年妹妹和妹夫的出走不存嫉恨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节点上,高福星和妻子回到老家,几乎就成为了这个平静村落里的一个大笑话,何去何从,人们拭目以待。
蔡晓安《返乡记》的最亮之处,就是他坚定地把故事建构的艺术张力呈现,落笔在高福星这个特定的人物身上,将这个身份普普通通的农民青年的一举一动,都赋予了积极奋发的时代特征。高福星的出走和回归看上去都顺理成章,他向往着能够过上好日子恰好又生逢其时,从偏僻贫困的农村走向改革开放的都市,但很快又因投资遭到挫败返回村里,仿佛这就是一个大的命运循环。他的命途多舛,既是许多乡村青年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们人生旅程中某种共性使然。他与一般的安土重迁,习惯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耕思维还不一样,也与那些一旦走进花花绿绿的大城市就乐不思蜀,再也不愿回归农村的年轻一代又格格不入,他和他的妻子留念乡土,珍视乡情,但也期冀着有朝一日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始终在为此进行着艰苦的努力和奋斗,这就为他们能够成为颇具典型意义的新时代乡村青年标杆奠定了根基。
高福星尽管落魄回乡,但他不认命,他决心借着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脱贫攻坚战”的东风,重新鼓起向贫穷落后宣战的风帆。在高福星夫妻的创业大背景下,作者还以点睛之笔对村支书孔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孔支书出场不太多,很多时候仿佛他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但他的承上启下作用却无与伦比。孔书记的可亲可敬可感可知和他对脱贫事业的责任感,犹如是划过天际的一缕亮光,给了高福星无限的希望。在高福星修建养猪场、养牛场,包括随后他引领高福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种种努力中,孔支书始终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为高福星夫妇一步一步地在村里站住脚,诚心诚意地扶持了结怨多年的妻兄李如意和癞头等特困户的渐次脱贫,逐步化解了彼此间驳杂琐碎的矛盾纠葛,孔支书的人格魅力在“灯火阑珊处”熠熠生辉。
《返乡记》还回应着时代的呼唤,也宣示着主人公命运的涅槃,作者对高福星的塑造倾注了良苦的用心。作品很动情地记录了高福星外出打工的艰辛,也讲述着他回到家乡后意欲从头再来的执念。作者对高福星夫妇回到家乡后一举一动的拿捏,都进行了翔实的铺陈。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很多细腻地刻画,他把主人公在养猪、养蜂、养牛等多个具体场域里劳作,让栩栩如生的细节支撑起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其描摹的惟妙惟肖和细致入微,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人物心理活动的纤细,同时也品味到创业过程的具象和不易。而高福星所追求的事业与那些普通村民自给自足式的思维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而这种巨大的差异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改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升华中,作者所苦心积虑地想用文学艺术的表达模式烘托出的这种人性的广阔与丰赡,则体现着他对当下乡村生活向度的拓展和对生活驳杂世相的拿捏,也体现着作者的文学创作天地更加天高地远。
特别可贵的是,《返乡记》里的高福星在事业有了起色后,还能够主动想着为从根本上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作者的文字极具张力。作品很大篇幅都对村里人在观念上迁延的生存情态描写,都做到了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其中最为出彩也最具特色的就是他与结怨多年、相互间深怀敌意的妻兄李如意,以及他和邻居癞头等人物关联处诸多白描般刻画,有情有义游刃有余。李如意可谓又穷又硬,积怨甚多,还独自带着一个没娘的孩子;癞头则好吃难做,还和智力残疾的弟弟相依为命。作者对他们的困境没有隔岸观火,也没有为了图解某种概念而去人为拔高主人公的操守,而是从一些很细小事件的拉锯中,让高福星和他们之间的情感在一来二往中酝酿发酵,所有的转变都水到渠成。《返乡记》几乎没有那种简单的、我们寻常多见的因突发事态而使人物幡然醒悟的桥段,而是尽了最大可能从生活的细碎中写出了人心的一波三折,这种恰到好处的走笔,不禁让人多了一些入情入理的快慰,因此才特别地真实可信。
《返乡记》把高福星这个人物的命运转圜,与时代大背景下的中国乡村具体实践结合得非常熨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度,作者在让高福星“站立”的过程中,就比我们所读到的很多小说里塑造的“农村能人”形象,更加具有人文特征的丰厚。作者始终把这个形象放置在与一个普通村民所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态中,他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他那个层面的人群独特的生存体验,他勤劳务实,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挣钱,最远大的目标就是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作者的这种点到即止刻画,使得我们对这个人物非常敬佩,同时也通过对他品行的考校,感受到当下农村青年人内心里一种磅礴的大情怀。我们还可以从高福星的关联去了解到妻子刘巧玲的任劳任怨,孔支书的勤勉奉公,村民刘如意、癞头的外冷内热。尤其是在作品最后一章里,对孔书记操劳过度而“老病复发”的那段书写,更是让作品的高潮部分跌宕起伏。
《返乡记》以 “一个都不能少”的大格局,浓墨重彩地展示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气魄,也是广袤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宏大变革的缩影。主人公所经历到的各种各样坎坷曲折,和他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的爱恨碰撞,最终都可以在他人生坐标中找到了准确的定位,在高福星夫妇、孔支书等人的感召下,往日偏僻的乡村渐渐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作品为一种全新的乡村民居生活勾画出祥和的愿景,也使得自身的现实主义书写,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当然,《返乡记》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叙述语言的修炼上,还有着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或许是当时写得太顺太急了,还有的地方还多少显得有些匆忙干涩。同时,这是一部宏大背景下的具象写作,它立意的高度和它色彩的斑斓,都需要有更多的元素来支撑,既要有大开大合的气度,同时也要做到松紧适度,多少有些忽略了一部长篇巨制应该有的厚重。我在想,假如作品里再多一些对乡野大环境的深层次描写,多一些村民们生活日常的点滴记述,多一些对“高福星”们对未来的畅想,或许整部小说给人的感觉可能会更加迷人。作者简介:周其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评协会员。
主办单位:云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有所:云阳文艺网
Copyright(C)2017-2018 yyxwyw.com . All Rights Reserved